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科技 > AI+ > > 正文

AI+政策双重加码,中国传统农业进入新时代

2018-10-22 20:13:19来源:搜狐

“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湖北监利,许多水稻种植户从2017年开始就用上了“黑科技”——水稻全程病虫害防治引入遥感监测、大数据AI智能分析,处方图指导精准科学施药。

与此同时,在陕西的苹果园,果农再也不用一笔一划的记录每棵果树的浇水量、施肥量、施药量,再分头录入Excel汇总到管理层,现在只要一部手机、一个管理软件,就能实时记录并同步给相关人员。

从土地规划、病虫害防治到生产过程管理、农产品采销管理,科技与传统农业深度结合,俨然形成了一片新的蓝海市场。

中国农村市场体量大、痛点多,但中国农业市场独具特色,与国外市场截然不同,并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参照。在超千亿元规模的农业市场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能够占据大部分市场规模的头部企业出现。

而缺失意味着机会,同时2018年利好政策的出现让农业科技企业看到了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对于农业科技创业公司来说,道阻且长,战争才刚刚开始。

独具特色的中国农业市场

蓝海市场从来不缺乏搅局者。

2018年以来,BAT纷纷宣布进军农业领域。3月,百度云宣布进军智慧农业,与中化农业共同打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平台。4月,腾讯养鹅被曝光,“养鹅”项目应用了腾讯自主研发的T-block技术,可以动态实时可视化对“鹅厂”进行管理和远程操控。6月,阿里在云栖大会上推出了ET农业大脑,主打农业资料数据化、农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智慧农事系统和全链路溯源管理。

除此之外,农业领域还出现了很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创业公司,比如聚焦视觉光谱技术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公司——麦飞科技,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提供农业信息管理的佳格天地等等。

BAT入局,创业公司纷纷涌入,看中的是中国农业超千亿级的市场规模,但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这条路并不好走。

一方面,新科技想要顺利落地实施,有两个核心问题亟待解决:一个是有技术落地的土壤,另一个是找到技术切入的角度。

首先是落地土壤的问题。在麦飞科技创始人宫华泽看来,中国是原住民农业,受3000多年来形成的文化习惯的影响,中国农业不缺少技术,而是缺少技术落地的孕育环境,或者说,在技术到业务落地的过程中存在巨大机会。技术切入的模式要想清楚,很多高大上的技术放在农民面前,不符合农民的根本诉求。

然后是技术切入角度。技术落地时,服务的诉求是什么,是对精度要求更高还是对时效性要求更高,很多高大上的技术放在农民面前是否适用,是值得农业科技企业思考的问题。

“所以任何一个技术想要切入中国农业不能做增量的商业模式,不宜给农民推新的东西,首先推的一定是存量环节,农民是有预算的;推存量环节一定要绑定技术渗透,不宜盲目提高价格。农民的在省钱与效果两个诉求面前,往往更优先于成本考虑。”宫华泽告诉不凡商业.

另一方面,数据积累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农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规模、品种、方式、环境等因素千差万别,导致农业量化信息基础较弱,农业发展的周期性也加剧了数据积累的难度。

而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大量数据来对算法进行恰当的训练。虽然通过遥感技术抓取的数据信息量很大,但大部分数据只能在每年的生长季节使用一次,因此可能需要数年才能收集到某个字段或某个具有统计意义的数据。

佳格天地曾经就遭受过缺乏数据的困扰。“佳格天地的第一笔订单是对一片玉米地做出资产评估,检测作物长势并寻找最佳收货时间,但这个项目差点搞砸了”,佳格天地创始人张弓在一次采访时说到,“我们拿着在美国建立的模型来检测,但中美两国的玉米品种和种植方式很不一样,导致用美国玉米数据训练出的参数很难用在中国玉米上。但中国玉米没有现成的数据库,因此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和训练。”

中国传统农业迎来拐点时刻

2018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拐点。

这一年,是农村土地确权的最后一年,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行的第一年。土地确权意味着每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而乡村振兴战略释放出了三个信号:鼓励农民进城、鼓励各类人才资源向农村回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

这两大政策意味着,从2018年开始,中国农业将在土地流转下从粗放式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

对于农业科技创业公司来说,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好消息。参照世界第一农业大国美国的经验,土地集约化经营意味着对机械的使用,对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使用,农业科技有了落地的土壤。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2018年,麦飞科技继续深耕水稻、小麦的病虫害全程防治,服务片区从湖北扩展到江苏、辽宁等地,服务了超过120万亩土地,通过技术平均农药节省率可达50%以上,麦飞科技今年整体营收相比于2017年实现了超15倍的增长。

政策利好解决了土地和人的问题,而互联网则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用互联网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的第一任务就是提高效率,通常的做法就是平台化经营,但问题是:纯平台化的模式在中国农村行不通。

农业生产过程中,时效性很重要,纯平台化运营模式很容易在发生紧急问题的时候出现爆单,就像下雨时打车会很困难一样。考虑到账期和平台抽成的因素,即使能获得服务需求,飞单的可能性也很大。

麦飞科技选择做服务,先重而后轻。

精准监测和科学施药是麦飞科技做的相对重的过程,市场、农技、运营部门用一套“麦信”运营管理平台来支撑各个环节运转。运营管理过程中,依靠运营人员和研发人员的不断快速反馈与优化迭代,连接整套业务环节。

系统化管理能将每一个业务环节标准化,让每一个指标可控。系统化管理过程建立完成之后,整个很重的服务端就能够代理出去,实现从“人服务于人”到“人-平台服务于人”,再到“平台服务于人”的转变与跨越。

未来的可能性:农业大数据

百度副总裁、百度云总经理尹世明在谈及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时表示, “农业、土壤、气象、地块的一些指标都可以量化成全新的大数据,指导相关的耕作,这在未来是很清晰的道路,人工智能将会在智慧农业里面扮演越来越厚重的角色。”

目前来看,农业科技创业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方向:农业大数据。

“农村市场的发展方向非常清晰与明确,只是存在一定的发展周期性”,宫华泽告诉不凡商业,“数据将是绝对的壁垒,因为历史的数据是无法倒退回去的,这种特征在农业当中更加明显。”

获取数据,是第一阶段要做的事情。

以麦飞科技为例,通过水稻、小麦的病虫害全程防治切入农业供给侧,麦飞科技通过视觉光谱技术抓取了大量数据信息,元数据中不仅仅包括病虫害数据,还有土壤信息、农作物结构信息、产量预估判断指标等等。

单点切入,其实触达的是土地,这是一个严格排他的过程。

在农村消费场景中,农民是惯性思维,只要打开一个缺口,就很容易实现规模化。麦飞科技早期通过病虫害防治来服务于农户,连接到土地,从而产生高度的用户粘性。到一定的时间节点,就可以横向扩张,增加服务品类,如监测长势来实现精准追肥,种植前测土配方帮助优选品种,这些触点一旦增加,营收体量会急剧增加。

沉淀、分析数据,是第二阶段的工作。

把农作物生长数据、病虫害防治服务过程中积累的数据,以及空中监测的数据等累计起来,让数据产生价值。

通过一年又一年积累的数据,可以分析规律来反哺运营服务过程,把成本压的更低,用最低的成本完成所有的服务,优化提高利润空间。

在一个地区服务的面积越大、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发现这个地区病虫害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整个农业种植的规律,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数据产品提供给客户,轻松变现。

“最终拼的其实是数据。”宫华泽如是说。

对于农业科技创业公司来说,单点切入、快速奔跑、联动布局可能是赢得这场战争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 拐点 中国 时刻 AI+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