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科技 > AI+ > > 正文

AI和教育不能本末倒置

2018-11-11 11:49:33来源:网络

2017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有人问了马化腾这样一个问题:下一波千亿美金市值的机会将出现在哪里?马化腾的回答是AI+教育或AI+医疗。

进入2018年后,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在线教育行业的绝对主角,与之相关的创业公司多达近百家,在线教育领域的独角兽们开始朝AI转型,甚至于大半个教育圈的钱都在追着“AI+教育”跑,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一场全民狂欢。

不过AI+教育折腾了一年多,在资本的喧嚣和创业者的躁动之外,传说中的颠覆并没有到来,AI+教育仍然是最难啃的骨头,被吐槽成“有史以来最贵的一场试验”。

那么AI+教育到底该怎么玩?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巨头们也在筹谋,近日新东方就公布了在AI+教育方面的新布局,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认为不能为了AI而AI,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本质。

一出好戏

“俞敏洪们”的感慨并非没有原因,“AI+教育”的概念跑出来后,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教育行业等来了站在门口的野蛮人,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去除传统教育的顽疾,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教育模式也将逐渐落地。

被提及最多的就是自适应教育,相比于当下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建立知识图谱和内容模型,实施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比如已经学会了解微积分的学生,没必要去做无意义的二次元方程,同时还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跟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千人千面。

事实却证明,AI+教育说易行难,本以为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最终被证实是“一出好戏”:

比如AI+教育仍处于资本运作的初级阶段。中金、腾讯、红杉、经纬、IDG、金沙江创投、鼎晖等近200家投资机构都表现出了对“AI+教育”的兴趣,可82.6%的投资集中在B轮或B轮之前,AI+教育的投资还有着广撒网的心态,并没有对被投资者的技术背景、市场前景等有着规范化的调查。毕竟都是奔着下一个BAT去的,万一押对了宝呢。

再比如亏损是大多数AI+教育玩家的状态。国内贴着AI标签的在线教育企业在400家以上,却有70%的公司面临亏损。即便是第一家在美股上市的51Talk,2018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061亿元,2017财年亏损5.808亿元;今年年初拿到5亿美元融资的VIPKID,预计今年将亏损18亿元。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是纯粹的“烧钱生意”,缺少足够的现金流,AI+教育的想象空间不免要大打折扣。

阿里前CEO卫哲曾一针见血的指出:90%以上的公司都是“伪”人工智能,教育行业的“AI+”也有很大的水分。桃李资本合伙人姚玉飞直言不讳地批评,现在市面上的“AI+教育”很多可能并不是真的“AI+教育”:现在的“AI+教育”产品很多都还不成熟,但一些公司,产品只要有涉及一些类似于测评或者识别的功能,就敢直接号称自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没有其他行业幸运的是,教育行业挤泡沫的速度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本末倒置

并非是人工智能缺少“杀伤力”,也并非是教育行业不够性感,而是现阶段的AI+教育走进了本末倒置的雷区。

德国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夫《微粒社会》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身处数字化社会,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更加精细、准确、透彻的环境中,高度数字化解析,让每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数字化个体。从关注平均值到关注个体,很多传统的制度与模式将会解体。

可以肯定,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的重构毋庸置疑,但当前关注的仍然是AI可以改变什么,而不是AI已经改变了什么。好比说碰到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名师也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如何解答,人工智能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答案,这也是很多AI+教育可以放大的答案。殊不知,名师想要教给学生的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案,远不止确切的数字那么简单。

AI+教育的玩家们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摆在面前的还有两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一是缺少结构化的数据。和其他领域的AI一样,数据与算法模型才是核心,目前绝大多数教育公司在算法模型上并没有拉开差距,数据则是确确实实的短板。人工智能需要海量的数据进行学习,数据“羸弱”已是不争的事实。况且学习数据还存在缺口,比如学习过程数据、知识点掌握情况数据等仍然缺失。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AI+教育还在刚刚起步阶段,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落地方式。

二是过度夸大AI能力,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兼CTO徐健就指出:“现在有些创业公司更倾向于To VC, 而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需求,比如把老师变成标准化的机器人、或把学生变成刷题的机器,而忽略教育的初衷。”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三大要素:算法、计算力和大数据,数据是AI的肉体,效率是AI的灵魂,或许提升效率才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最佳的存在状态。

相比于横冲直撞的创业者,新东方和好未来两大巨擘也打起了AI+教育的主意,比如这次新东方AI研究院宣布成立“N-Brain”联盟,联合各方力量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过,巨头们的布局要多了些长远目光和理性成分。

巨头问道

在很多语境中,“巨头都是一个中性词”,一面是垄断和市场霸权,一面又是行业的风向标。在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刀耕火种”中,新东方和好未来并没有迟到,且开始的时间点比小马哥的回答要早得多。

不同行业中普遍夸大人工智能的思路,教育行业的巨头们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1、先投资布局,再市场收割。从2012年开始,新东方和好未来就开始了频繁的投资布局,仅在2017年,新东方就有12起投资案例,好未来也投资了14家公司,对外投资上“你追我赶”的精彩在于,双方不仅在打造生态圈,也在为前沿技术提前谋局。

以新东方为例,与其有投资关系的清睿教育、爱乐奇、乂学教育等都是AI+教育的先行者,同时新东方本身也积极围绕人工智能对外合作,比如新东方和科大讯飞的合资公司“东方讯飞”去年发布了基于AI的学习产品——RealSkill,针对托福、雅思考试的口语和写作进行智能识别和批改;在华硕发布的首款家庭智能机器人Zenbo Qrobot小布中,新东方旗下酷学多纳作为内容合作方亮相。

有了早期的投资、布局、试错和思考,进入2018年后新东方在AI+教育的赛道上动作频频,先后与网易、腾讯云合作探索教育云一体化解决方案;与美国Big Learning研究中心在深度学习、大数据应用、创新型智能科学、智慧化社群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相继成立新东方脑科学与图像识别技术中心和新东方AI研究院,以及“N-Brain”联盟。不难发现,新东方已经打通了AI+教育的技术、资源、数据、人才等环节,形成后发先至的优势。

2、先理清方向,再正式加码。AI+教育的饼画的很大,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巨头,都需要解决如何落地的问题,毕竟没有人愿意为空中楼阁买单。也就是说,人工智能需要找到合适的场景,AI+教育的玩家们则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

俞敏洪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教育领域中间的两大要素,第一是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其最终结果是成绩提升。第二是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最终的结果是老师被学生所喜欢,同时促使学生成绩更快的提升。除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就是资源的连接、共享和分发。”

现阶段AI+教育的使命仍在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资源的普惠化,远没有到颠覆的程度。可以印证的是,新东方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每年有500万人在新东方学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这些留存的数据通过AI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正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基础。而N-Brain联盟扮演了连接者的角色,连接中外顶级学术、资本、技术资源,并将对整合后的资源及成果进行延展和分发。融合、连接和共创成为了新东方在AI+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3、主张一体化解决方案。AI+教育并非没有好消息,典型的就是语言教育领域,难点在于纠正语音语调,老师的耐心是有限的,AI和语音识别技术可以一遍遍纠正孩子的语音语调,就算孩子模仿一千遍,机器也不会说你真笨。

其实AI+教育被诟病最多的是场景的碎片化,教育主要有学校和家庭两个典型场景,目前的AI+教育选择将家庭作为主攻对象。可教学本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和“学”紧密关联,只有双方进行积极地彼此反馈,才可以将这个“闭环”最终达成。与之对应的是,新东方近日推出“AI班主任”,将人工智能引入到“教”的环节,与语音测评、分级阅读等“学”的场景互补。

深谙此道的新东方们选择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对AI+教育进行了这样的拆分:教育大脑、教育OS和个性化学习开放平台构成生态的主体,再加上由线上、线下的全场景课程构成的大数据、由IT服务系统和东方云构成的云计算,结合软件商店、硬件生态共同组建了这个AI时代教育科技生态的全部结构。

结语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我想西方的这句谚语同样适用于AI+教育,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改造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况且新东方等巨头们已经指明了方向:先解决效率和资源共享的问题,让人工智能渗透到教育的全场景,然后再谈颠覆和未来。

当然,巨头进入赛场的代价同样存在,门槛会越来越高,那些没有AI基因和筹码的玩家,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关键词: AI+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