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和冷冬怎么判断?实际上关于“暖冬”和“冷冬”,我们有自己的国家标准《GB/T 21983-2020 暖冬等级》和《GB/T 33675-2017 冷冬等级》,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1 从单站方面 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暖冬; 如果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则为冷冬。
2 从区域总站数方面 暖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暖冬; 冷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
3 从全国有效面积方面 暖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即为暖冬; 冷冬面积超过总站数的50%,即为冷冬。 比如,北京有16个区,如果房山区今年冬天的平均气温距平大于(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0.43)倍,则房山区就是暖(冷)冬;如果同时有另外8个区也是暖(冷)冬,则北京市出现暖(冷)冬。
10月11日,国家气候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当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将延续到2022-2023年冬季。
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现象,通过大气环流影响全球气候。
一般情况下,拉尼娜事件当年秋季后期(此处仅统计11月),我国西南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他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是华北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我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
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有年代际差异。1951年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拉尼娜事件当年我国冬季气温均显著偏低,并出现冷冬现象。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拉尼娜事件当年气温偏高也时有发生,甚至暖冬现象也有出现。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1950—1980年,拉尼娜事件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全国共发生139次冷空气过程(其中34次达到寒潮级别),以1972-197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过程最多,达24次。1990年至2022年2月,“拉尼娜”事件秋冬季共发生141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7次达到寒潮级别),2000-2001年秋冬季和2012-201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最多,有23次。
今年秋季以来(2022年9月1日至10月9日),全国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同期偏高0.6℃;全国平均降水量7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9%,呈现“暖干”气候特征。
全国共有679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当月历史极值,其中安徽青阳、湖北阳新等321站达到或突破当季历史极值。
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7少。全国共有86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达到或突破当月历史极值,其中21站达到或突破当季历史极值,云南泸西突破历史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提示,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秋冬季气候的下垫面强迫重要因子之一,冬季气候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据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