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精英阶层,都在向区块链迁徙。
技术人才、投行精英,与海量的资金一起,正在浩荡进场。
“保守估计,最近半年,起码有30万人才涌入区块链领域。”某头部猎头公司曾统计出这样的数字——这还是正规招聘机构统计到的,大量创业者和其他入局者不在此列。
什么样的人,正在进军区块链?
区块链是否已成为资金和人才的高密区,迎来奇点大爆炸?
01、年薪百万难
突然之间,你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开始充斥着各式区块链的消息。
一问,才发现自己各式的朋友,都纷纷进入区块链圈子,成为从业者。
而30万精英,正在开始有史以来最轰轰烈烈的一次“人才大迁徙”。
2016年,被称为“区块链元年”。那时从业者并不多,圈子很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江湖急剧扩张,变得熙熙攘攘。
如同一场流动的盛宴,无人愿意缺席。
区块链的浪潮,来势太猛,很多人都未做好准备,只能仓促进场。
而人才泡沫,和区块链泡沫一样,越吹越大。
某头部科技公司准备搭建区块链团队,负责人程颐的年薪不过60万,他对面试者开出了“100万”的年薪,对方却还在蹙眉,表示要再考虑一下。
“工作3年,有1年的区块链经验,就敢要价100万。”程颐称,行业已陷入巨大的人才泡沫中。
某猎头公司负责人胡丽娜称,区块链的技术总监、运营总监、产品总监,年薪已在40万-150万之间。
“区块链人才普遍月收入在4-6万,高的6-8万。”某巨头公司架构师表示。
他们的薪资,的确居于金字塔塔尖。
区块链的技术人才,已成为市场上最抢手的资源。
BOSS直聘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区块链技术岗位平均招聘薪酬增长31%,打败了其他所有岗位。
“但区块链人才池太小,挖人很难。挖一个区块链的人,要付出200%的努力。”胡丽娜说。
行业正在上演激烈的抢人大战。
“BATJ、众安、小米等巨头的区块链人才,是首要挖掘对象。”程颐称,一般这些人手中都有几个offer。
为了挖到巨头公司的区块链人才,很多公司都给干股、期权,还有Token。
而整个区块链人才市场,都处在一种高度流动的状况中。
“公司在圈内稍有点名气,就有一堆人来挖角,开出更高的工资。”程颐称,在金钱的诱惑下,员工几乎没有忠诚度可言。
“3个月一跳,最开始月薪6000,现在直接是2.5万。”一位区块链记者在毕业后入行,一年多的时间内,工资已翻了4倍多。
各家区块链公司,也面临人才随时会被挖光的危险。
一家媒体公司建立的区块链团队,10个人,半年时间,全部被挖光。
“仅仅靠工资?根本留不住人。”程颐称。
那靠什么?
“我们现在能拿到很多项目的私募份额,然后会分给员工,以此来绑住他们。”程颐称。
而头部的交易所、基金,几乎都靠着“私募份额”捆绑员工。
“私募赚的钱,可能比工资高得多。”程颐称。
为了招人,各家公司使尽浑身解数。“有的公司甚至会给猎头发Token。后者得到5万的Token,去二级市场就可能卖到10万。”布比区块链CTO王璟说。
热潮涌动之际,也不乏鱼目混珠的现象。
绝大多数的从业者,在程颐眼中都是不合格的。
“区块链技术本身并没有那么神奇,会Java、Go、Python语言的人才,能够很容易转型。”猎头吴东博说。
但是,要成为区块链的技术精英,不仅仅要懂一些计算机、编程语言,还要对经济学和博弈论有深刻理解。
其实,区块链的核心,是技术,但其灵魂,却是共识机制。
而区块链能否落地,能否激活所有人的潜能,共识机制才是核心。
比如,比特币的共识机制PoW,就是把人性中“对利益的无限追求”作为原动力,来驱动众人的。
矿工不停地挖矿,燃烧着电能,消耗着显卡,不是为了什么比特币信仰,而是为了“得到币的奖励”。
丹华资本的合伙人张首晟说,比特币是用人性之恶,作为燃料。
一个好的共识机制,是技术、经济学、博弈论的完美结合。
“我觉得,好的区块链人才,应该是经济学和技术的双料人才。”百度区块链负责人曾对一本区块链表示。
02、信仰者
除了技术宅和极客,什么样的人,正在进入区块链领域?
金融圈的精英,是最早嗅探到区块链利益和价值的人。
“我身边起码有20%的朋友注意到区块链,并进入这个行业。”投行出身的志东称。
有意思的是,这次人才大迁徙中,汇入了两股势力。
一部分人,具有区块链信仰,是自由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者。
这其中,有很多90后。
和吃苦耐劳、相对沉稳的80后不同,他们更自我,更注重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跳槽更频繁。
“很多90后觉得,自己在某个行业遇到了天花板,想换个更有竞争力的行业。”王璟在观察后发现,他们最不甘心的,就是做一颗螺丝钉。
而区块链正好符合这些要求,让他们一见钟情,最终决定All-in。
26岁的陈小凯就是如此。在美国学金融的他,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研究生毕业后回国,他进了一家证券公司做股权投资。
这个工作很风光,但他并不喜欢。
繁冗、缓慢的中心化金融体系,早就陈旧迂腐,亟待革新。
2018年年初,陈小凯放弃了不菲的奖金,离开金融行业,进入某数字货币交易所工作。
和陈小凯类似,23岁的李攀,也早早就感觉触到了职业天花板——她曾在某互联网创业公司担任总助,一年后,她觉得,“文职工作,做到总助也就到头了”。
最终,她选择了去做区块链运营。
“区块链跟金融有关,离钱特别近,变现能力比其他行业强很多。”她认为,区块链,最符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这些90后眼中,“选择大于努力”,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另外一部分人,大多冲着巨大的财富效应而来。
“我工资的80%用来炒币。除了买主流币,我还会买一些新项目的私募份额。”志东称。
尽管市场冷静了很多,但“炒币还是比工资赚得多多了”。
他称自己不过是一个“赌徒”。
信徒也好,赌徒也罢,都纷纷汇入了这次人才迁徙的洪流中。
03、泡沫未必是坏事
区块链行业存在泡沫,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现在在国内,能真正把区块链说清楚的人都不多。对整个底层技术研究得特别透的人,很少。”前述巨头公司架构师说。
他表示,在区块链领域,现在国内还没有大牛。
但任何风口都会产生泡沫,而这不一定是坏事。
“有泡沫的时候,至少所有资源都在为这个行业服务,而你可以自由选择。”王璟说。
闯进区块链世界的人中,有为名利来的赌徒,有为理想来的信徒,还有第三类人吗?
当然——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是同时为两者而来。
而这未必是坏事。“投机和热情是混合在一起、互相促进的。因为对金钱有追求和渴望,人的潜能才能被真正激发。”王璟说。
他表示,很多创业公司不会拒绝来区块链世界投机的人。因为,“冲着投机来的人,也得把事情做好,才有投机的机会”。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因为,这个行业实在是太缺人了。
“我相信区块链会有一二十年的热度,这一波我不能错过。”对于未来,陈小凯无比乐观。
他会买币,但不短炒、对杠杆保持警惕,他认为自己在进行价值投资。
他在交易所的同事们,有不少人并没有炒币,但同样热爱区块链。
他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因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去见项目方创始人时的平等氛围,也让他感动。
而李攀也是如此。对接、策划、营销、看消息和行情……她天天忙到凌晨2点。一度,她还做过一个区块链自媒体。
“在这个圈子里,很多人都单身。连恋爱也不谈,就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我真的有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的感觉。”她表示。
她用三个词概括这个行业:疯狂、欲望、值得期待。
她和陈小凯都坚信,区块链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一场浩大的区块链盛宴,正在开场。各方人等纷纷入席。
当前只是开始,很难预测出它最终的规模。
而或许,正是这份未知,给了参与者无尽的想象力与探索的勇气。
关键词: 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