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科技 > 网络安全 > > 正文

从“两弹一星”到航天大国

2018-11-05 22:04:17来源:第一军情

深秋午后的内蒙古草原,牧草泛黄。11月18日13时59分,神十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结束32天又7个小时的太空之旅,安全返回地面 ——这是中国航天员的第六次顺利返航。中国,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

52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冬之交的季节,在由此向西再向西的大漠深处,一朵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就在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第三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三年之后,一曲响彻环宇的“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两弹一星焕发民族精神,飞天之路印证中国道路。一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浪漫国度,一个诞生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一个曾饱经沧桑的东方大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舞台。

资料图:“两弹结合”试验。

帝国主义的核讹诈,逼出了中国的核盾牌!

1999年9月18日,共和国50华诞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向23位当年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隆重颁奖授勋。

钱学森、周光召、屠守锷……昔日的风华青年已成白发老者。王淦昌、邓稼先、姚桐斌……7位科学家永远无法亲手捧起这枚沉甸甸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了,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这波澜壮阔的事业。

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加快了世界大战结束的步伐,也拉开了核竞赛的序幕;5年之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从战争废墟上刚刚站立起来,战火便烧到了鸭绿江边……

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

严峻的现实迫使新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1958年5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第二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个月后,他又强调:“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以的。”

长征路上走出来的战将聂荣臻,肩负起了领导共和国尖端科技的重任。海外赤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后来成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

物理学家赵忠尧归国途中被驻日美军关进监狱,在祖国人民和世界科学家的声援下才恢复自由。作为“第一个在英国获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物理学家彭桓武被问到为什么要回来时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决定以探亲名义回国,却被无理拘禁,失去人身自由长达5年之久……

大江南北的人才向西北大漠汇集,奔赴这项当时高度机密的事业。一对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隐瞒着出发,来到通往罗布泊途中的一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两个人都是为同一个任务而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那棵树却留下了一个甜蜜而辛酸的名字-——夫妻树。

“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张爱萍将军这样描写当时试验基地的生活。在位于西部高原的“两弹”研制基地,一年内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最低温度零下40摄氏度。

1960年,苏联撤走所有专家。历史,注定了中国的尖端科技事业只能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路。

196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自力更生发展原子能的决定。

“娃娃博士”邓稼先带着从各地调来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从最基础的3本书学起。1960春天,在北京北郊的灰楼里,他率领的理论设计队伍用4台手摇计算机日夜运算,装计算稿纸的麻袋堆满了房间。

为给原子弹轰爆实验提供炸药部件,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率领30多人的攻关小组,利用一台普通锅炉浇铸部件,马粪纸当作药模,一把双层结构的铝壶当作容器。为了使炸药部件密度均匀,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手工搅拌,有毒的粉尘和蒸汽充满整个帐篷……

创业异常艰难。然而,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压倒会战大军。1964年的深秋时节,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遍世界。

与此同时,空间技术领域的攻坚战正在打响。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仅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两弹一星”,抢占了科技制高点,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邓小平后来说:“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资料图:“863”计划的4位倡议者(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一个伟大的梦想整整被尘封了20年!

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中。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种种原因,这个梦整整被尘封了20多年。

1986年3月,发展载人航天被列入了著名的“863”计划。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作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与当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载人航天工程一开始就承继了无数前辈创业者留下的宝贵财富。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第一艘载人飞船起飞,中国已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两弹一星”不仅带动和牵引中国的尖端科技,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优良作风的科技队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飞船系统第一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当年的毛头小伙儿,后来已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军人物。

更为可喜的是,一大批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担当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开始载着杨利伟飞天圆梦的时候——在他的身后,有27岁的火箭故障检测系统指挥刘烽、29岁的航天员训练负责人陈欣、32岁的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电测指挥刘秀莲、37岁的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秦文波……在载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70%以上。载人航天的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80%以上。

1998年,在美丽的弱水河畔、当年“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从1999年起,这座放飞“神舟”的港湾,见证了“神舟”飞向太空的每一次辉煌。

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飞船研制起步晚却出手不凡——飞船“三段一舱”的设计模式占据了高起点,并可用于未来的空间站对接。

我国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技术正日趋现代化。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掌握和运用了世界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队,可同时在世界三大洋布阵测控……

从试验飞船到无人飞船,从“模拟人”到航天员上天,国外载人飞行前多达数十次无人试验,浓缩在“神舟”的短短5次飞行中。2013年10月,神舟五号一飞冲天,飞天梦想成真的中国航天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更远的下一步……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

“两弹一星”焕发民族精神,飞天之路印证中国道路

从进军“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印下了中国尖端科技事业所经历的坎坷与辉煌,载录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大跨越中的自强、自信与自豪。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

如果说爱国、奉献是“两弹一星”的事业源泉,那么正是这种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当年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国的程开甲在天山深处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近20年。几十年后,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说:“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着。”

在核武器研究所工作20多年,王淦昌隐姓埋名了17年。直到那段历史的解密,人们才恍然发现,那个化名“王京”的人原来是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在惊雷乍起的荒漠,在神舟冲天的戈壁,至今还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人生故事。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500多名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相对于研制“两弹一星”的艰难困苦,或许,今天航天人的奉献更在于舍弃:舍弃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而选择单一,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成为这项巨大工程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在地——航天桥,离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不过数公里,但科技人员的薪水却相差好几倍。

如果说自强、创新是“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根本基点,那么正是这个基点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最困难的年代,却是实验室灯光最明亮的年代;最饥饿的年代,却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在奋战“两弹一星”的岁月里,创业者们自力更生,一切从零开始。

没有大型计算机,就用手摇式计算机;没有办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几张三合板,外加十几支蜡烛和几把手电筒,便开始了中国卫星、火箭雏形的设计与研制。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科技工作者实现了从原子弹、氢弹到人造卫星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同样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从火箭研制的高标准到飞船设计的高起点,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不是新一代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如果说团结、协同是“两弹一星”事业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么正是这种特征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大力协作、万众一心的精神,同样体现在飞天征程上。

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个系统,都有10个左右的分系统和更多的子系统,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庞大的工程根本无法运转。据统计,工程直接参加单位110多个,涉及单位多达3000余家。

跨世纪工程凝聚着千百万人心血,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生产车间的元器件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或许,创造今天飞天辉煌的人们,本来就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被历史所铭记。

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精神。闪烁在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漫漫征途中的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精神,必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闪耀出新的光芒。

关键词: 两弹一星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