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科技 > 物联网 > > 正文

中国将在国际智能硬件创新生态中扮演关键角色

2018-11-16 16:02:39来源:周路明

需求导向的创新模式正在成为主流。近十年国内的需求已经进化到相当的水平,在智能硬件等方面甚至变得比国际上更超前,这就是为什么连美国的硅谷也要到深圳的华强北设立孵化器的原因。
 

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院长、中科协(深圳)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首席运营官周路明出席了峰会并作了主题发言,他的核心观点是:

我今天以中科协(深圳)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首席运营官的身份参加本次峰会。首先介绍一下这个基地,它是中科协与深圳市政府在去年框架协议落实下来的内容,为海外人才到深圳创新创业而服务的平台。

现在讲创新,很多城市都声称要搞国际化。在我看来,国内城市关于创新的国际化大多是一厢情愿,因为这种需求往往是单向的,因此结果可想而知。但在过去十年,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一些地区(譬如深圳),通过高科技制造产业配套能力的提升,正在成为国际创新生态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最近几年,深圳在国际创新生态中的位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连美国的硅谷也要到深圳的华强北设立孵化器,这个现象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这说明深圳个性化的定制能力和产业化的配套,已经成为了下一轮国际创新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国际化的创新来推动深圳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可能的,所以离岸基地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离岸基地的宗旨就是在国际创新的大生态中,为深圳创新找到创新资源整合的机会。今天的峰会,也是离岸基地与相关单位合作产生的成果。今天会议中的一个议题就是怎样利用国际创新生态来布局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次布局智能汽车产业的另一个重点是,组织方是非盈利机构联合官产学研资来实施,在政府职能转移的大背景下,组织重心出现下移,体现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特点,这将是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方式的一个重大突破。这种方式之所以可行,源于一下几个理由:

第一、需求导向的创新模式正在成为主流模式。

中国过去几十年政府设计的创新模式是成果转化的模式:政府把大量的资源集中在国有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创新,政府再组织力量对这些机构产生的成果进行所谓转化,以期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但几十年过去,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目前中国的一线创新企业发展与国家科研布局的关联度关并不大。我国最优秀的通信企业,医疗器械企业、电池企业都与国家的科研布局没有太大关联性。这些企业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走的是需求拉动的创新模式,以需求为起点、企业为主体从创新链的地段演进到高端。

深圳的高科技企业都是沿着这样的路径走向成功。深圳起步的时候,当时也就只有两个工程师的城市,能发展到目前这么一个局面,如果是靠成果转化,不会有深圳的今天。也就是说深圳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创新路径。在这个模式下,市场配置资源是关键,政府扮演的是裁判员和服务员的角色。新的产业组织方式也只有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形成。

第二、知识创造和需求的关系演变结果使得需求在创新中的权重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中国教育前景是比较悲观的。因为在知识的创造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大,我们的高等教育和科技管理在未来10年里都看不到与发达国家水平拉近距离的可能。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中国创新的未来在哪里?

但过去几年我研究了知识创造和需求端的关系,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工业革命阶段,知识的创造很少,但需求巨大,知识端的每一项发现和发明,都被社会倾全力予以转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知识创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但在过去几百年,知识创造的速度以指数型呈爆炸性增长,而需求端的增长只是稳定的线性增长。到了今天,在知识爆炸的背景下,只有与需求建立起有效联系的知识创造才能够被关注并投入资源进行转化,我们看到的是需求在创新进程中的权重逐渐变大的情形。

与此同时,以前创新被分为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创新组织来承担,这使得知识向需求端的传导变得非常困难且周期漫长,但现在一个创新组织就能囊括创新链的所有环节(如苹果公司、深圳的华大基因研究院),我把这种变化称之为“创新链的压缩现象”。

在新的形势下,需求可以很容易的直达创新链的顶端。而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需求的总量雄冠全球,而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进化当中。如果说过去中国只能提供简单需求而不足以拉动复杂的创新,那么近十年国内的需求已经进化到相当的水平。尤其在深圳,围绕智能硬件的各种需求已经进化到与国际同步的水准,某些方面(基于文化的特点)深圳的需求甚至变得比国际上更超前,这里正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技术体验中心。这让我对中国创新也有了信心,也对智能汽车产业在深圳的布局成功报以信心。

关键词: 智能硬件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