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科技 > 未来医疗 > > 正文

智能医疗,提前预知身体疾病

2018-11-01 20:51:09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移动互联网医疗-未来医疗?

有市场有障碍

互联网医疗这个词并不陌生了,在大家还用电脑上网,手机只是通讯工具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这个名词开始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远在海洋另一头的美国,医疗市场的规模高达2.7万亿美元,而在国内预计到2015年市场规模能达到5000亿美元,这数字随着国内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很可能会翻上几倍。有市场就有机会,从智能手机普及开来后,先先后后涌入了大批创业者或向移动转型的企业,如春雨、丁香园、好大夫、快速问医生、杏树林、健康之路等,就连BAT也开始涉足进来。提供的服务五花八门,从信息服务、诊断服务、医药或器械销售等,近两年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设备中大部分也是做医疗健康服务。

但是国内的环境与国外不同,国外医疗市场更市场经济化,国内的环境由于医疗体制和政策的原因,不如国外“自由”。另外医疗服务是一个专业技术要求很强又很封闭的行业,以上两个外在和内在因素导致互联网介入的难度很大。另外医疗服务行业的角色间(患者、医院和医生、医保)三角关系又使问题变得复杂。 最近热炒的互联网思维,或许会提供一条解决之道,但是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是不能“颠覆”现有医疗体系,未来医疗更像是互联网与传统医疗“杂交”融合的产物。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对移动互联网未来医疗的看法,不谈商业模式只谈用户。

资源不对称

医疗服务是用户刚需,与其他行业有显著区别的是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年龄,每个人都会有医疗服务需求。从媒体上经常能看到看病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共有650万,以中国13亿人口来计算,平均20个人里有一个从事医疗服务行业。但这不是最关键的,而是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根据百度指数数据统计,搜索挂号的地区北京遥遥领先其他地区。

移动互联网医疗-未来医疗?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表面上是医疗优质资源集中于北京,换成其他地区也如此,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20%在乡村。换句话说,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就是线下流量入口。

这种资源不对称带来的是成本的不断增加,无论是患者(用户)还是医生都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导致了看病难(找医院找医生)、看病成本高(求医开销)。而且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医患关系的不协调,今天这个医生看明天那个医生看,治疗方案根据医师水平会有差异,最严重的就是导致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到这里患者(用户)需求很明确了,找靠谱医生、节约时间和费用。而医生的需求是高效率低风险的给出治疗方案。

我们想象这么一个患者(用户)场景,有需要去医院,拿出手机搜索下附近的医院,找到对症的医生简单沟通下,决定去后挂号,不认路可以地图导航过去,到了医院后还可以室内导航直接到达诊室接受医生的治疗。

有患者(用户)场景就对应的有医生场景,一个医生突然收到手机上一个患者(用户)的信息,经过简单沟通后用户决定前来诊断。在患者(用户)来的路上通过手机查看了病例,为了保证更好的治疗效果实时与其他医生讨论了下治疗方案,在给用户诊断给出治疗方案后,同步更新了患者(用户)的病例。即便患者(用户)换个医院换个医生,也可以保证治疗的延续。

这两个场景解决了用户和医生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用户在节省时间、费用成本的前提下找到了合适的医院和医生。而医生即便是资历浅,通过与同行的沟通后给患者(用户)合适的方案。并且可能约定了后续的治疗。为了达到这种医患关系,需要一个底层的数据支撑—电子病例。

数据化和云端

读过《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一书的朋友都会记得作者提到的电子病例。现在的病例基本靠医生手写,个别医院有自己独立的电子病例数据,但并不公开。电子病例是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基石,在上文中提到的场景,电子病例是患者与医院与医生之间保持关系的桥梁,电子病例加上大数据分析才是未来医疗的价值所在。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建立起一套扩展性很强的个人电子病例云,所有医院的信息系统全部打通方便调取任意用户的病例,可以根据病例实现云端会诊,这样等于提高了所有医院的水平,也可以实时跟踪自己病人的治疗效果,甚至根据数据变化提前给患者预警。医学院也可以根据这一庞大的数据来实现高保真的实地教学,提高新医生的行医水平。

对于患者(用户)来说电子病例的价值之一是可以抛弃易丢失和损毁的纸质病例,另一个价值是真正带来了可视化的个人健康护理。现在的一些针对个人健康的可穿戴设备每日采集到的数据与电子病例对接,时刻就能知道自己的健康变化,举个例子如果是个患有脂肪肝的患者(用户)购买了一个运动手环,通过坚持不懈的跑步,每天手环的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患者(用户)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跑步的效果,高血压患者也可以根据

电子病例对医疗行业的另一端制药企业和患者(用户)也是双赢关系,通过对病例的数据挖掘可以有效的指导新药的研究方向,降低研发成本,较低的研发成本可以使医药的售价降低,特别是处方药,目前医生所开的医药中70%以上是处方药,购药费用占医疗成本的40%左右。

但这种电子病例也会带来风险,例如数据泄漏会给患者(用户)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用户自己也可以选择是否开放个人的病例,或只给自己的主治医师开放。

药与保险

医药是一般是一次诊断流程的最后一环,患者(根据)医生所开的药方去买药,然后可以凭借医保报销一部分购药费用。在这个环节患者(用户)的第一个需求是保证买到的是真药,其次才是医保报销和用药注意事项解决这些需求手机有着天然独到的优势,通过扫描药品信息可以验真伪外还可以得到用药指导。另外在绑定了医保后,可以购药后扫描及时报销。这样就解决了用户购药安全需求和省去为了报销奔波的成本。

接下来说说医疗保险,特别是政府掌控的社保很难去改变,但对于商业保险来说是有改变的空间。国人对商业保险的反应不一,有人为了以防万一会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另一部分人则不想花这个钱,原因之一是费用问题,另一方面是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自己未来没有用上的时候。

商业医疗保险如何被改变,首先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的玩法,现在的医疗保险是每月缴纳一定费用,过多少年后返还。举个例子,如果采用余额宝的玩法,利用人贪婪的心理会不会改变现状?

再说远一些,如果能提前知道自己未来会有什么遗传疾病是不是更会提高购买率?我的家族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遗传病史,我不知道未来会不会中招,但随着遗传基因分析成本的下降,是不是可以通过分析我的遗传基因后就能知道中招的可能性了?分析的结果可以直接写入我的电子病例中,医生会不会就能提前给出建议?

关键词: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