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总有小伙伴问小编《活着》读后感1000字以上是什么,小编为此在网上搜寻了一些有关于《活着》读后感1000字以上的知识送给大家,希望能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余华在书的一开始就点明主旨,也为之后的记叙作铺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1000字以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料图片)
《活着》读后感1000字以上1
当代作家余华的作品《活着》演绎的对活着的理解,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时,似乎还能感觉到夹杂在书页里那沧桑和悲哀的味道。
多年后,那个坐在田埂上的老人,发梢似乎都带上了一丝苍凉。阳光映在他已经发白的头发上,发出耀眼的光泽。夕阳下他苍老落寞的背影,已经丝毫找不出当年春风得意的影子。这样一个恬淡温和的老人,谁又能想到他的曾经?
曾经的他——徐福贵,是徐家的阔少爷,在同村人的眼中,可谓是上帝的宠儿,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享受着荣华富贵所带来的快意。但是金钱与物质的熏陶,往往会让人恃宠而骄,迷失自我。福贵沉醉于充斥着铜臭味的赌场,沉溺在杂乱不堪的生活中。嗜赌成性的福贵最终输光了家产,不得不过上普通人平凡而又艰难的生活。福贵的妻子是一个勤劳又朴实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没有离开福贵,可是福贵却在母亲病重时,因为抓壮丁被迫离开了家,过上了颠沛流离,惶惑不安的生活。枪林弹雨,食不果腹,一层一层的绝望和恐惧使得福贵非常想家。
曾经,战场上,作为征用民工的他,被子弹在身后穿梭不止,但又奇迹般地地活了下来。当他历尽艰辛再次站在自家媳妇家珍的面前时,家珍已经老了许多,她眼角溢出的泪水让人心酸。
对福贵的人生打击,正如秋雨一般,接二连三,无休无止,使福贵几乎痛不欲生。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的死,再加上一直对福贵不离不弃的家珍的离开。最终,她的女婿,孙子也相继死去。福贵亲眼见证那么多亲人在他身边死去,而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这是什么样的生活遭遇?
我似乎还能听到风中飘荡着福贵对老牛的轻声细语。结局悲欢离合散尽,时间细数了他鬓角的白发,磨平了他曾尖锐的棱角,福贵曲折坎坷的一生使人心酸。他的经历发生在中国大转折大变化的时期,那时,人们把幸福看得如此简单,吃饱穿暖被人们视为一件最幸福的事。可这样的幸福却显得极其难得,家珍因为一小把米要心疼好一阵子,当时真的很穷苦!
谁不曾活着呢?可是谁又能真正了解活着的意义?了解人生的意义?我们都不曾对活着有深刻的理解,而福贵一步步的蜕变,他一次次痛苦的经历,带给他的,是对“活着”最尽然最透彻的感受。可能极少有人再可以像福贵一样活着了罢,也可能极少有人能比福贵更有资格谈活着的真谛了吧?
书中流淌在文字中的纯粹与书中刻画的最鲜活的灵魂,代表的都是不可撼动的追求。活着,是可贵的,是幸福的,也是不易的。有人说,《活着》,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我信之,且我还要说:《活着》是一部用深刻而强大的内心绘出来的作品,它对“活着”进行了最透彻的诠释。
《活着》读后感1000字以上2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讲述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他的人生就像翻倒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千滋百味;又像六月的天,风云突变,反复无常。使得我在读书的同时,不自禁的也幻化成了书中的福贵,仿佛正是我前世经历的一生。
“活着”是一种责任。当福贵的父母去世时,全家的重担便落到了福贵一个人的身上。他自己种五亩地,带领全家大炼钢铁,鼓励春生好好的活着。参加国军拉大炮的同时还要照顾全家,独自一人默默的面对生活的困窘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也许大多数人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来逃避现实,但是他还活着,坚强的活着!直至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或许有人会问他为什么活着?又是为什么而奔波?我想,答案有很多。至少,福贵的回答会有很多!我从福贵的经历中看到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活下去的精神和勇气,因为只要活着就要敢于担当责任,履行义务。为了爱我的人,还有我爱的人而活着!
活着是一种体验。无论承受痛苦,还是享受幸福。福贵从富足无忧到倾家荡产;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公子哥”,转眼间变为彻头彻尾的“无产者”。他为母亲请医时却不幸被拉去当壮丁,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回到家,母亲却早已不在人世……这样的命运足以轻易的击垮任何一个人活下去的勇气,但福贵还是和以前一样,坚韧地活着!其实,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灾难,汶川大地震,刹那间就摧毁了无数的生命,想想那些同胞,无数的希望瞬间幻灭,着实让人感慨万千,感觉生命是那么的脆弱。经历了那么多生与死的较量之后,我们对活着的内涵感悟也应该更加深刻。把一切都看淡一点,从容面对每一天,珍惜每一天的生活,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一句话,活着就是一种体验。
活着,就要自强不息。当福贵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后,他决定重新做人。他拿起农具,穿上了粗布衣服,一改往日贪钱嗜赌的恶习,带领全家一起面对社会的动荡、生活的挫折。福贵之所以能好好的活着,肯定是具有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古人说“天不救人人自救”。漫漫人生,青春即逝,明天的日子依然要过,除了努力还是努力,活着就要自强不息。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先生一语道破了活着本身的含义及《活着》一书的精髓,值得思索,值得参考。既然活着,既然能活着,那就用心过好每一天。
读完此书,思绪万千。活着就是责任,活着就要坚韧,活着就要自强不息!如此,生命便会演奏出人生最壮丽的歌。
《活着》读后感1000字以上3
以前问过一位名叫阿斌的同学,他读书是为了什么。他说是为了爽。当然也有别的同学也赞成这个观点,读书就是为了爽。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读书和吸毒一样,对着植物尸体让思绪随风飞扬。
阿斌还写过一篇文章,阐述了“爽”的重要性,题目是《人活着就是为了爽》。
《活着》的作者余华在自序里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这个叫福贵的男人的故事也能体现这一点,他撑过了最苦的时代,而时代带走了他的所有亲人朋友,只留下了他自己还活在世上,给这位收集民谣的老哥讲自己的故事。
所有的悲剧都落到了他的头上,这是活着的荒谬性。他也努力好好生活,期待希望,但命运总是在他刚觉生活有起色后给他来一棍子,让他经受苦难。加缪曾经写过,“自杀是回答了哲学的根本问题”,我想应该就是说,如果不想让命运揍你一顿,最好的反抗就是自杀然后就一了百了,就啥事也都不会发生了。
这使我想到了曾经语文老师提到的一位她的学生,整天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几次思考到精神不太好。还好那位哲学家没有遇到阿斌,不然他一句“人活着就是为了爽”可以引发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但是其实这个观点也许是没有错的,为了爽而活着。福贵为了能让自己爽,在年轻的时候赌博逛窑子,多巴胺分泌旺盛,之后经历了各种苦难之后,他想让生活好起来而不停劳作,这种劳动也被附着着“爽”的意味,他可以从这种劳动中感受将来,再到后来亲人一个个离去后,活着其实便已经是一件可以称得上爽的事情了。这也让我想到一种可能性,自杀可以对抗命运的荒谬,活着也可以对抗它。无论是多么大的灾难,只要还活着就是成功,就还可以感受活在世上带来的爽。
思考“活着为了什么”无疑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情,这也解释了哲学家们头发少的原因,因为他们为了能得到爽的感受而使自己陷入了不爽的境地,尽管这是他们的职业。
有人说能去思考这种问题的人,一般活得都不错,才有时间去考虑这种矫情的问题,陈奕迅有首歌就唱出了这个道理,叫《你给我听好》。简单来说就是矫情的人其实在炫耀自己过的很好,尽管他们看上去不好。其实这也是一种看人矫情就不爽的人的矫情,他们为了活着的意义矫情来爽一下,那我们就以批判矫情来爽一下。
而经历过苦难的人,他们不必要思考这些问题,他们就是答案。芥川龙之介说,人生有时不如一句波德莱尔,木心说,波德莱尔有时不如一碗馄饨。没有什么是一串羊肉串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串。
《活着》读后感1000字以上4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生命的存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命题,包括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方式,活着的价值。读完余华的《活着》,重估生命的价值,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敬畏和珍惜之感。
主人公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忌惮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当然毁掉这一切的还包括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愚昧。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六个亲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殊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但是,无论怎样,经过了颠簸坎坷之后,福贵依然活着,尽管他是孤独的。正如作品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上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作品的结尾依然符合整部作品冰冷低沉的格调,并没有给人以光明的希望,冷冰冰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油然而生的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的渴望与追求。正如福贵那样,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能活着就是好的,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世事沧桑才会知道生命的价值。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合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丧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情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余华在作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叫我印象很深刻:“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人的一生,漫长而艰难,你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气,是勇气让你面对所有的风雨,并且告诉自己,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力。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别,绝不生离。
《活着》读后感1000字以上5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长吆里或悲怆或逍遥的韵味吸引了采风人,但扑面而来的尘土的淳朴、干瘦的人和牛、混合着汗水的沉重的鞭声,生生囿住了我对人生的好奇和窥探。余华是位了不起的作家,据说他擅摹生死、寓哲于情,至少对于奔跑在人生中段、首尾不见、迷茫懵痴的读者,《活着》是富含魅惑力的。可无论是透过简介,最初开卷,甚至是掩卷回忆,我都只能看到一个老人从荒唐中走来,又无声无息没入凄凉之中。他的回忆在絮叨中圆满的天衣无缝,也奇异地与读者毫不相干,仿佛这位老人,不过是历史巨轮隆隆碾过时的一粒渣滓,耳熟能详的是历史,终将风干的是渣滓。就连老人的长吆,也像极了宿命的叹息与自嘲。这层阴暗的色调,使我不得不闭眼捏鼻,扎一个猛子,才能潜进作者的思想里侥幸拾得些什么。
如果说事实是故事的骨架,依附于一定的情境和现实存在,那么情感就是故事的血肉,人类赖以精神联结,最易引起共鸣。无疑,《活着》是一部饱含深情的作品,更令人惊喜的是字里行间唾手可得的感情,几乎熔于每一个比喻。西方人喜用比喻作装饰,张爱玲也擅长用比喻状情,但能够像余华一样,把每个比喻用得恰如其分、自在传神、力透纸背的却不多见。他的文字抓住我,像鸟抓住树枝。
福贵乐于谈论人生,不羞于年少时的放纵,不顿于磨难时的煎熬,也不惧于面对至亲离去时的痛苦。他没有在密集的悲剧中麻木,反而因着生活的雕琢,将情感沉淀的更加深刻,这些情感,也像养料一样滋润着他日渐干涸的生命。这是一个磨灭了一切不切实际的妄想,更加清醒地直面现实,珍惜当下、纯粹而超脱的灵魂。既能处卑贱,又能处丰富。
在福贵的故事中,穿插着其他人不同的生命轨迹。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每个人又都是时代的缩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们在各自的命运里颠簸,自顾不暇。当命运对所有人都不公时,反而是种公平。此时,打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幻想,低到尘埃里去,褪掉所有不忿不平,以一颗被岁月磨砺得粗糙的平常心,专注于当下的自己,活下去,反而难能可贵。“哪怕像狗一样也要活下去!”不知道电视里赵丽颖倔强坚毅的神情,在那个年代会闪现在多少人脸上。
在这么多人物里,二喜是最让我扎心的,他是个总会在幽暗中暖心、给读者以慰藉的偏头汉子,然而噩运的毒花偏偏精准的开在这个好人的坟头,这个讽刺让人不解,甚至埋怨作者的残忍,但也因如此,福贵的精神世界不断得以绝处逢生——拥抱苦难,热爱生活。
一口气读完老人的故事,情绪像吊了沉沉的铅坠,心境却逐渐开阔。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愿你我日后,像福贵一样,不畏过去,不念将来。
关键词: 活着读后感1000字